《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12802-芬兰

2025-07-29

芬兰 Finland;Suomi

欧洲北部国家。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海岸线长1100千米。陆地疆界线总长2534千米,分别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全国面积338145平方千米。湖泊众多,有“千湖之国”之称。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人口527.7万(2006年)。全国分为5个省和1个奥兰岛自治区。首都赫尔辛基。

1.自然地理

地质构造上属波罗的地盾区。古老的结晶变质岩、片麻岩、花岗岩和片麻花岗岩经过长期的侵蚀夷平作用,形成缓坡圆丘、地势低平的地表形态。

全国平均海拔152米,仅及欧洲平均数之半,最高点哈尔蒂山,海拔1328米,位于芬兰、挪威边界上。东北部为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地。高地西南面是芬兰湖高原,但海拔亦仅100米左右。西部及南部沿海一带为低地。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12802-芬兰

第四纪时全国地面受到冰川覆盖,由于冰川对地表的挖掘和堆积,形成各类冰川地形和大量湖泊。著名的萨尔保冰碛岭长达460千米,是芬兰湖高原的南界。全国内陆水域面积达33551平方千米,约占国土的1/10。大小湖泊数约18.8万个,绝大多数面积不到25平方千米,湖水一般也较浅,周长超过200千米的大湖泊有60个。最大的塞马湖位于东南部,面积约4400平方千米。此外伊纳里湖、派延奈湖等也是著名大湖。

除沿海地区外,芬兰许多河流均流入湖泊。最长的是北部的凯米河(552千米),注入波的尼亚湾。

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海岸曲折,岛屿众多,以西南部海域的奥兰群岛(亦称阿赫韦南马群岛,有岛屿约6500个)最为重要。

地处高纬度,极地大陆气团、冰洋气团经常入侵,只有西南沿海地区可受到极地海洋气团的影响。冬季寒冷,夏季凉爽而短暂,最冷月(2月)平均气温﹣14~﹣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3~18℃。

大部分地区属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部为苔原气候。每年10月中旬到翌年6月中旬为霜期,平均年降水量600毫米,由南向北逐渐减少。降水量中,降雪占30%~40%。北极圈以北的拉普兰地区,9月中旬开始降雪,积雪期长达7个月,积雪厚度可达70厘米;南部赫尔辛基10月底开始降雪,积雪期5个月,积雪厚度40厘米。

沿岸海域冬季结冰,西南部海域冰期可达120多天;位处高纬度或伸入内陆的海湾,冰期长达160多天。冰期较短的汉科港,冬季也必须用破冰船开辟航道。

森林资源丰富,全国森林覆盖率高达66%,约2030.6万公顷,木材蓄积量20.48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中铜较多,储量约2000万吨。还有少量的铁、镍、钒、钴等。煤和石油等沉积矿贫乏。但泥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约6.94亿立方米。

2.居民

芬兰族占91.9%,瑞典族约占5.5%,萨米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合计约占2.6%。瑞典族大多居住在奥兰群岛,虽然其人口比重减少,但仍有自己的政党、学校以及一些机构。萨米人是芬兰最早的居民,后被迁入的芬兰人同化,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北的拉普兰地区,从事驯鹿或渔业生产,2000年人口仅约2500。

全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6人,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南部1/3的土地上,尤其是南部沿海一带。自南向北,自沿海向内陆递减,人口相差可达数十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镇人口迅速增加,1940年仅占总人口的26.8%,2000年已达67.1%。芬兰语和瑞典语均为官方语言。84.9%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少数信奉东正教。

3.历史

芬兰境内公元前8000年就有人类定居。前1300年,居住在东方和芬兰湾南岸的芬兰-乌戈尔人迁移至此,成为今日芬兰人的祖先。

11世纪起,开始流行基督教,其后有瑞典人在南部沿海定居。12世纪后半期起瑞典与俄罗斯争夺在芬兰的政治宗教统治权。1323年芬兰大部地区为瑞典统治。1634年并入瑞典王国。1721年北方战争结束时俄罗斯割占部分芬兰领土,1809年俄瑞战争后芬兰正式割让给俄国。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1919年成立共和国。

1939~1940年芬苏战争中芬兰战败,被迫同苏联签订割让领土的芬苏和约,将原属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维堡湾西部沿海地带、拉多加湖北部和西部及雷巴奇半岛及巴伦支海中部沿海地带的部分领土割让给苏联。1941年纳粹德国进攻苏联,芬兰参与对苏战争,收回失去的领土。1944年2月,芬兰作为战败国签订和平协议,再次通过割让部分领土以保持国家独立。

4.政治

多党制的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由全民直选产生,任期6年,拥有任命政府、掌管外交、统帅三军等实权。议会为一院制,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的200名议员组成,任期4年。主要职能是立法、监督政府、监督财政。

2003年3月注册的政党有21个,主要政党是中间党、社民党、联合党。总统为军队最高统帅。总理负责领导民政方面的国防活动。国防军总司令负责军事方面的国防活动。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服役期6~12个月。常备武装力量4.15万人,2005年军费开支占政府预算的5.3%。

5.经济

属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中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已形成以服务和信息为导向的经济体系,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增大知识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重视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2002年1月欧元取代芬兰马克正式流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19万欧元(2006年)。

2004年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产值的30.2%。工从业人口为45.5万,约占总劳力的19.2%。20世纪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从劳动、资金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

建立在森林基础上的木材加工、造纸和林业机械制造业为经济支柱,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整个森林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是世界第二大纸张、纸板出口国,占世界出口量的25%。芬兰还是世界第四大纸浆出口国。

近年来,化工、电子工业部门迅速发展,信息产业尤其突出,对本国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2004年信息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7%,信息技术商品(电脑、通信设备等)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30.9%。芬兰是因特网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机持有量最高的国家之一,2005年每1000人拥有223个接入终端,手机普及率为102.5%。

制造业也较发达,可生产精炼石油产品、钢、水泥、粗糖、化肥、纺织品、农业机械、建筑机械、电视机及收音机、破冰船、油轮、客轮、柴油机车和铁路客车车厢等。芬兰依靠水力发电、核能发电和进口矿物燃料来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有2座核电站(4个核反应堆)(2005)。

2004年农林业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1%。农林密切结合,几乎所有的农户都经营一定数量的林地。2005年耕地约229.8万公顷,从事农林业的劳动力为11.6万,约占总劳力的4.9%。

农畜产品自给有余。全国可耕地大多限于南部地区,用于种植谷物(大麦、燕麦、小麦和裸麦)、甜菜、马铃薯、油菜等。主要牲畜有牛(2/5为奶牛)和猪。伐木业地位重要,其生产规模属欧洲最大之列。海洋和湖泊渔业也很发达,但其在经济中的地位下降。海洋渔业以大西洋鲱鱼为主,湖泊渔业以欧洲鲈鱼为主。

服务业发达,2004年服务业产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7%,从业人口占总劳动力的33%。旅游业也兴旺,2004年外国旅游者共45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游客主要来自瑞典、俄罗斯、德国、英国、美国等。

芬兰建有良好的公路网,但因湖泊众多,只能修成许多间接通路。2004年公路总长78168千米,其中高速公路653千米。铁路总长5741千米,连接国内主要城市,东通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西与瑞典相连。内河航运系统完善,但冬季不能通航,航线长8868千米。沿海重要港口有赫尔辛基、图尔库、科特卡和波里。国际机场有赫尔辛基、图尔库和坦佩雷等,国际航线35条。有天然气管道580千米。

2005年外汇储各为95.46亿欧元,其中黄金储备5.07亿欧元;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79.8亿欧元,净外债累计637.88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6%。

外贸地位重要,2006年出口额为614亿欧元。芬兰出口商品主要有机械设备、化工产品、金属、纸张纸板等;进口商品主要有食品、石油及石油产品、钢铁、纺织品、饲料等。主要贸易对象为欧洲联盟国家。有贸易关系的国家约50个。

芬兰直接投资国主要为瑞典、荷兰、美国等国家。2006年芬兰对外直接投资690亿欧元;外国对芬兰投资额487亿欧元。

2004年对外援助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0.36%,主要受援国为:坦桑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肯尼亚、越南、埃及、尼加拉瓜、中国、埃塞俄比亚和尼泊尔。

6.文化

教育事业发达。1921年起实行义务教育。1980年起在全国实行9年一贯制义务、免费教育。著名高等学校有赫尔辛基大学、赫尔辛基技术大学、坦佩雷大学等。

2005年,全国共有报纸205种,各种杂志、期刊5089种。主要报刊有《赫尔辛基新闻》、《晚间新闻》、《晨报》等。通讯社有5家,其中最大的是芬兰通讯社,简称芬通社,1915年成立,属半官方性质。芬兰广播公司(YLE)成立于1926年,1934年改为国营。1958年正式开播电视。此外还有私营广告电视台。

7.对外关系

截至2004年底,已正式承认183个国家,与165个国家有外交关系。19到年月28日与中国建交。战后长期奉行同苏联保持睦邻友好关系、不介入大国冲突、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积极的和平中立政策”。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芬兰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发展同欧盟的关系作为外交重点。1995年1月1日起成为欧盟正式成员。芬兰仍坚持奉行军事不结盟和独立可靠的防务政策,密切与北约的合作,同时继续与俄罗斯保持睦邻关系。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6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